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任务。数字经济的兴起和繁荣,赋予了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新轨迹”和“新动能、新优势”,正在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大有可为。抓住并利用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窗口,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有助于加快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为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也直接规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方向。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方面。发展数字经济必须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方方面面的要求。在经济发展实践中,数字经济恰好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上述要求。
在创新发展方面,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辐射面广,影响深远。它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轨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重在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汇聚力量攻关原创性领先科技难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世界创新高地。实现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大有可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接近40%,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不断激发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协调发展方面,当前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数字技术正在不断打破空间限制,引导各类要素充分流动,为形成数字经济强大新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特别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数字经济为后发地区和企业提供了“变道超车”的新机遇。例如,数字金融的包容性和可及性有助于解决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融资困难,各种数字金融产品方便了小微企业、贫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比如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可以通过工业模块化和智能设备应用,促进制造业重心向欠发达地区分布,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在绿色发展方面,数字经济“去物质化”和“轻资产”的特点有助于降低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消耗,从而降低生产这些物质的能耗。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重要途径,将带来更大的节能减排效果。这将有助于实现集成和共享
在开放发展方面,数字企业可以通过开放创新和数据开放,从技术层面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各类平台企业,为促进更广泛的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全天候、跨空间的平台经济便利了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使跨境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已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DEPA),这有助于在数字经济领域构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
在共享发展方面,共享经济的发展,如自行车共享,共享汽车,共享房屋,共享办公室等。是数字经济共享发展的缩影,既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又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推动了经济发展的绿色化。数字经济还通过促进公平竞争、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来促进共享发展。以促进农村就业为例,数字经济承载着数以亿计的就业机会。淘宝村和淘宝镇的网店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在农村创造800多万个就业机会。2021年,美国外卖骑手日均活动量超过100万,其中77%来自农村。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经济周期,都还存在不少“痛点”和“堵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可以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首先,数字经济将引领产业发展,有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和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驱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经过离散解构和全息重建,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发生了变化和重组。目前,数字工业化和工业数字化不仅是工业体系的内部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新的生产要素,还是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经济结构,都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固有特征。目前,我国工业体系特别是工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但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总体上仍需拓展和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成长,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技术装备”远远不够。工业数字化,尤其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必须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加快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既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也是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内容。
其次,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数字农村和数字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2019年制定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随着4G在农村的普及和5G的创新应用,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显著缩小。初步建成一批具有创业孵化、科技创新、技能培训等功能的新型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将建成,培育一批美誉度高、品质优、特色鲜明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基本形成农村智能物流配送体系。”“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将取得长足进展。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大大缩小,农民的数字素养显著提高。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为进一步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0个部门联合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部署了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农村网络文化振兴、智慧绿色乡村建设、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网络帮扶拓展深化等八大重点行动。随着数字农村和数字农业战略的不断推进,我们将通过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有效促进共同繁荣。
第三,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超前布局网络连接设施、新型感知基础设施、新型计算设施和前沿信息基础设施,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比如,通过实施“东算西算”工程,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计算枢纽和数据中心,有利于西部地区绿色能源的就近消纳和能效优化。由于计算枢纽和数据中心产业链长、投资规模大、关联效应强,西部地区建设计算枢纽和数据中心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投资,促进产业西迁,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第二,在产业互联网建设方面,产业互联网正在取代消费互联网成为数字经济新的“风口”。互联网将制造企业改造成离散的模块化化工厂,可以快速传递需求、产品、物流、库存等信息。在工厂中。同时将实体市场中的匹配过程转移到虚拟空间进行直接决策,减少了对物理距离和信息交流场所的依赖,有利于模块化化工厂区域布局的拓展。这对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最后,数字经济可以在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体现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监管等多个维度。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企业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主体的规模和领域,数字市场已经成为整个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支付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市场的交易效率,政府管理和监管的数字化水平也得到快速提高,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的兴起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不可低估。如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使“一带一路”的数字化特征日益明显,“数字丝绸之路”前景广阔。除了产品和要素的市场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稳步扩大规则、制度、管理和标准的制度开放”,这将不断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在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数字经济的新活力将不断释放,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推动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齐玉东,分别为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077的阶段性成果